人为什么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认知、行为合理化后的即时反应,也是个体适应社会以及周围环境的需要。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然会带有“习惯”的做法,因为它的存在,能够减轻你的心里压力,以及适应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体验。
【资料图】
例如你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每次阅读书籍以后会有一个习惯,就是看100页左右会进行休息,然后放上书签,等到第二天来看。
要是习惯发生改变,有人跟你说,你今天必须得看完150页的书,要是不看完就不给你吃饭,会是什么反应?你肯定会感觉难受,心里面会十分痛苦。我看100页都很累了,你还要叫我看150页啊?我已经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了,再继续看下去,也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
习惯被改变,或者中途发生变化,都会让当事者无所适从,也会产生非常难受的体验。
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这是因为人们天性就有追求稳定、安全感的内在需求,习惯的产生,也是人类内心的需求反应。我习惯了这个操作,代表着这样的行为我是安全的,值得被保护,在这个社会里能够活下去。要是习惯变了,不是我原来的行为模式,就会感到很慌张。
这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做好?要是搞砸了怎么办?于是就会产生焦虑、担忧以及恐惧的情绪。一旦形成焦虑的体验,人们就没办法更好地去生活了,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为了应付周围的压力,采取固有的旧习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毕竟他已经熟练了,也很方便,不会造成太多的烦恼。反正之前我就是这么做的,很成功,没什么毛病,为啥要改变呢?萧规曹随不也挺好。
人会有这方面的心理动力。
当然,说到这就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出现了,如果这个习惯是坏的,不利于你的健康、生活还有进步,怎么你还要继续去做?比如抽烟就是不好的行为,按道理说是应该戒烟才对,为什么许多人都戒不了,还要继续抽?
谈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像这种情况就是习得性无助。
有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其本质也跟习得性无助有一定关系。
打个比方,网络成瘾。有些孩子迷恋网络游戏,一玩就控制不住。你叫他去学习,他也不会去学。他会跟你说,反正我也学不会,干脆就不学了,躺平吧。
每天玩游戏,玩得不可开交,一天会玩十多个小时,玩了睡,睡醒了再起来玩,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
你说他们内心真的愿意长期做这样的行为吗?也不见得。有时候他们也明白这样做是不对,但就是无法改变,学习不行太痛苦了,不愿意面对;面对后会失败,既然失败,那就找其它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吧,就玩游戏。
游戏玩多了,固然是坏习惯,但对玩游戏的孩子来讲,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一刻,他们才能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原来除了学习之外,我还有其它的事情能够证明自己,不至于过得那么糟糕。
坏习惯没法改变,也就是这么来的,有的人内心已经“起不来了”,无法重新振作,只能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就是人得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习惯的背后,也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潜意识层面。有的人能保持好习惯,是他们找到了目标,清楚地知道未来该怎么样去走,会有很多期待与动力;
有的人则不行,会有许多坏习惯,也会是他们消极情绪、体验的反映,对现状无能为力的一种面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