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邓位:陕西省储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3-06-28 17:42:28 各界新闻网

记者 杜静波 摄

6月28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加快推进我省储能产业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


(资料图)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邓位建议:

“双碳”目标下,我国政策明确指出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需要得到大力提升,“新能源+储能”成为必需配置。陕西是全国重要可再生电力供给侧,可再生电力消纳任务日益严峻,加之近年来省内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电网调峰与备用电源需求增长较快,储能技术是解决本省以上问题的关键。当前,陕西已经形成了产值规模上千亿元的新能源乘用车重点产业链,这也对储能电池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策引导、本省需求、市场机遇的多维度视角下,结合本省自身优势进行储能产业精心布局,对陕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西省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陕西省内与储能产业相关的代表性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资料显示,本省储能产业在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电化学储能、请储能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各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短板。受限于地理条件与建设周期,陕西抽水蓄能缺乏可复制性,产业化空间有限。陕北地区盐穴资源与空气压缩储能所需条件相差较大,能否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本省锂离子储能电池产业链相对较为完善,但生产规模较小、长时储能技术产业链不完善,在全国同质化发展下暂不具备竞争优势。陕西钒矿资源丰富,但受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应用限制,尚未体现出资源优势,全钒液流电池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生存困境。由于转化效率过低、关键技术受制、成本偏高、安全性未完全解决等现实困境,氢储能可发挥效用有限,现主要示范性用作用户侧备用电源。

2.本省已有储能发展规模小,方向散,不具备规模优势。虽然本省已有部分储能相关企业,但是总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整体而言储能产业链框架下各领域生产商在国内不具备话语权。从本省已有储能项目来看,除抽水蓄能之外的机械储能均处于示范应用阶段,电化学储能生产线总体处于规划或建设期,投产有限。

3.储能缺少有效商业模式。本省缺乏有利于储能发挥技术优势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储能各类服务的多元价值,电网侧配储投资及回报机制不清晰,储能成本无法有效疏导,市场主体自主配储意愿不强烈,影响产业来陕主动性,限制了储能产业发展。

以上情况整体反映出陕西当前储能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发展路径还需论证,为避免“一窝蜂”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同质化、内卷式竞争,应当找出本省差异化发展道路,并积极进行配储需求培育,从需求侧拉动供给,吸引优质储能企业落户陕西,从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本省丰富钒矿资源打造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

陕西钒矿资源丰富,全钒液流电池在陕西省内具备较好的成本优势。对标安全性、储能规模、使用寿命、降本增效等多个维度,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备较大市场潜力。本省应当将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生产标准、资金投入、财税补贴、技术人才、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相关企业创造良好生存环境,打造具备陕西优势的全钒液流产业链,以本省差异化发展夺取更大市场空间。

2、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合理补偿机制激励配储需求,形成需求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为释放充分的市场信号,推动储能产业良性发展,减少地方财政负担,本省应进行能有效转化储能经济价值的商业模式设计,以形成需求侧对产业发展的拉动效应。第一,全面实施尖峰电价政策,合理拉大峰谷价差,以盈利空间激励用户侧自发配储,带动储能生产,为未来电力现货交易机制下建设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做好铺垫;第二,探索本省减排核证机制,建设本省自愿减排市场。依靠政府补贴易加大地方财政负担,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储能需求,本省应积极探索储能减排核证减排机制,建设省级自愿减排市场,强化储能环境效益的市场转化机制,全面形成对储能各类应用场景的经济激励。

3、加大本省锂矿资源的勘探及开发力度

新能源乘用车已成为陕西重点产业链,锂电池也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并非锂矿(碳酸锂)富集国,在锂电池原料供给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根据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资料,本省新发现潜力巨大的沉积型锂矿,有望形成锂矿资源基地。以储能产业链条发展为引导,本省当进一步加大对省内锂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尽早形成本省锂电池生产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驱动型产业集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