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全球热资讯!罗翔以案释法 为中学生描绘“法治”轮廓

2023-04-30 10:02:06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黄心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人应当在尊重不同观点、尊重规则与正义、尊重他人中培育德行。”近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结合自己的法学研究领域和普法工作,鼓励年轻人积极打破虚无主义,追求人生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做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心琳/摄


(资料图)

近日,由广东省“双百”活动组委会主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团省委专场暨南粤法治报告会第九十九讲——华附讲坛第183期举行,罗翔以《培育法治信念》为主题作专题报告,表明了自己对于客观存在之正义的坚信,这也正是其职业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法治?现场,罗翔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穿插两种人性论、柏拉图与叙拉古、所罗门王等故事案例,描绘出“法治”的轮廓。他说,很多人不愿意遵守规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规则是针对弱者,强者可以跳出规则,所以当同学们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一定要问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受制于自己所制定的规则?“法治意味着所有的人包括规则的制定者,都要受制于法律,因为法律追求公平和正义,没有例外。”

提到人工智能的问题,罗翔坦言,相比人工智能,法律人有不可替代性,法律人跟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律人应当追求公平和正义,并进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价值判断。正如某位法学家曾说的,“不讲理想,只讲技术的法律人是罪恶的”。因此,大家既需要理想,又需要技术。面对人工智能,大家应该积极拥抱它、利用它,而不是担心被它取代。

现场提问的学生。黄心琳/摄

这一次与罗翔的面对面交流,打开了学生们法治教育的新窗口。“在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最需要什么特质?”“如何确保法治在公众议题的讨论与公共利益的实现中进行贯彻?”授课结束后,学生们举手提问,罗翔的解答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用法能力、养成用法习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胡俊杰表示,通过这样的讲座,让他对法治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做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时代新人。

广东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暨南粤法治报告会是推动法治宣讲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的有效方式,对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4月,广东省共举办“双百”活动暨南粤法治报告会1358场,覆盖31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