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券商观点|有色-基本金属行业周报:美联储如期放缓加息至25bp,消费边际好转带动金属表现

2023-02-06 07:05:05 同花顺iNews

2月4日,华西证券(002926)发布一篇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美联储如期放缓加息至25bp,消费边际好转带动金属表现。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图片)

贵金属:美联储如期放缓加息至25bp,加息渐尽&衰退渐近彰显黄金价值

本周COMEX黄金下跌2.59%至1,877.70美元/盎司,COMEX银下跌5.61%至22.40美元/盎司。SHFE黄金下跌0.98%至419.34元/克,SHFE白银下跌2.15%至5,197元/千克。本周金银比走高至83.84。本周COMEX黄金非商业净多持仓增加4,433张,COMEX白银非商业净多持仓减少5,784张。本周SPDR黄金ETF持仓增加102,307.57金衡盎司,SLV白银ETF持仓减少2,316,605.50盎司。

周四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50%-4.75%,符合市场预期。议息会议声明关于通胀的表述有所变化,“通胀高企”相关表述变为“通胀已经有所缓解,但仍然高企”,显示美联储承认通胀有所降温,但表态依然较为谨慎;同时重申就业最大化以及2%的通胀率目标,并保持“持续升息是适当的”这一表述。而鲍威尔表示未来美联储可能还将加息几次以将通胀降至目标水平,并重申不认为将在今年降息,但若通胀下降很快,会对政策制定有所影响;并表示联邦基金利率有可能保持在5%以下。美联储及鲍威尔的表态均显示,通胀是未来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而在美国12月CPI及PCE降温的现实,以及未来高基数效应对CPI表现的影响下,加息压力已较前期显著放缓,议息会议声明对于加息的表述也转变为“加息程度”而非“加息速度”。

周五公布的1月美国非农就业新增51.7万人,大幅高于预期的19万人及前值的22.3万人;而薪资上涨环比符合预期,同比增长略高于预期。强劲的就业数据部分是受到1月季节性因素以及对过去数据的修正,也表明劳动力市场依旧具有韧性。数据发布后,市场预期3月加息25bp的概率有所走高,也令议息会议之后市场对于年底降息的乐观预期降温。整体上,最终政策还将取决于经济及通胀,但距离利率终点的空间已经有限,加之通胀降温及经济担忧,未来加息空间已进一步收窄,加息或渐近尾声。

当下美国经济数据已有所降温,而鲍威尔表态未来美联储还将加息,且不认为将在今年降息,目前美国基准利率水平再度刷新2008金融危机以来的峰值,更长时间更高终点的加息将令衰退风险更大,美国衰退风险或渐行渐近。在就业紧张仍推升工资、核心服务通胀未有显著拐点的影响之下,通胀仍具有韧性。

整体而言,加息放缓、衰退渐近的大方向较为明晰,对全球经济前景担忧继续升温、俄乌冲突仍在持续,黄金继续彰显其避险价值。

基本金属:云南限电担忧再起铝面临减量,国内经济可期消费或边际好转

本周LME市场铜、铝、铅、锌、锡价格较上周下跌3.72%、2.34%、6.76%、3.49%、8.91%。SHFE市场,铅价格较上周上涨0.56%,铜、铝、锌、锡价格较上周下跌2.17%、1.90%、2.67%、4.25%。

铜:美国非农大超预期宏观短时仍承压,节后下游消费渐回归边际好转宏观方面,本周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符合预期;

周五非农就业新增人数大超预期与前值,部分与季调因素有关,而强劲的就业增长及同环比增长的时薪令市场对3月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有所升温,短时仍令宏观承压。

基本面上,本周秘鲁抗议活动仍在继续,LasBambas铜矿暂停生产,矿端仍有扰动。但目前整体TC仍处于高位,加之未来大型矿山陆续投产,铜矿趋于宽松为市场共识,扰动不改宽松趋势。冶炼端,后续随着冶炼厂生产恢复以及新产能投放落地,铜产量继续实现增长,中期供应走向宽松。展望未来,铜价驱动的更多边际变化来自消费端,淡季、疫情等影响已反映在价格上,而海外又存在衰退担忧,在国内多重刺激政策之下,2023年市场对中国经济有较好预期。正月十五之后下游将逐步恢复正常,季节性消费回归,以及未来对铜消费的边际好转预期或将带动铜价表现。

铅:假期供需错配,供需恢复关注累库压力

供应端,在春节期间,原生铅企业多维持正常生产,再生铅部分受到春节休假、检修、原料废电瓶备料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部分大型冶炼厂假期期间轮班生产。而需求端则相较走弱更多,除了部分企业,其余铅蓄电池多有放假安排,呈现出需求较供应走弱更多的格局。而本周供需两端均逐渐开始复产,而部分下游铅蓄电池企业待到正月十五之后复工,因而下周需求将更多恢复。但当下供应充足及累库因素或令价格承压,而中期预计仍将呈现小幅过剩格局。

风险提示

1)美联储政策收紧超预期,经济衰退风险;

2)俄乌冲突继续恶化;

3)国内疫情影响消费超预期;

4)海外能源问题再度严峻。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